麦田阿花 发表于 2014-11-18 11:37:56

《星际穿越》影评解读:最大的“反派”是时间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星际穿越》剧照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克里斯托弗·诺兰执导的“神片”《星际穿越》登陆中国后势不可挡,掀起了大范围讨论热潮。影迷的关注点少有地不在于大明星的表现,而是谈论片中的各种太空科学知识,难怪有网友称之为“理科生的狂欢”。        还有人作出分析,大家对于《星际穿越》宇宙观的理解,大概分为从“不懂”到“很懂”四个层次。其实不管你处在哪个层面,都不用感到惭愧,就像诺兰自己在《星际穿越》中国首映礼上说的——看该片就像看其他电影,你不需要搞清楚怎么去拆弹,只需要知道不拆它会爆炸就行了。        第1层次:基本名词科普        如果你事先不知道虫洞和黑洞的区别,其实也能看懂电影,因为诺兰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告诉你答案。当然,如果你事先知道,那就会更入戏。事实上,很多人在看完《星际穿越》后查找相关名词解释“补课”。        例子        虫洞:也就是片中提到的“罗森桥”。虫洞可以在更高的维度连接两个遥远的空间点,从而使人类突破光速的临界,进行超远距离的宇宙航行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虫洞理论便被人们广泛用于幻想中的星际旅行,而《星际穿越》则让更多的人第一次看到,目前人类认知中或许最接近真实虫洞的样子:一个球。        黑洞:黑洞是超级恒星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所形成的,它能吸收一切,包括光,因此任何物质都无法从黑洞中逃脱。《星际穿越》为我们呈现了当代物理学家所计算出的黑洞模样——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黑球,而是一个发光的大圆环。甚至,电影还带我们穿越了黑洞,这种震撼也是前所未有的。        第2层次:文科生的理解        有意思的电影总是容易让观众分化,《星际穿越》就把观众分成了文科生和理科生两大类。网上有很多关于《星际穿越》的帖子,专门说明是给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而写的。        例子        有人说,如果把《星际穿越》理解成哆啦A梦的故事,就能轻松理解:主角是大雄,进入高维空间后给女儿传递消息,女儿得到知识后好好学习,最后解救了大雄——其实这是大雄用时光机帮助过去的自己。        用这个版本,其他人物也可以轻松代入:多伊尔博士是出木杉英才,优等生,但很快死掉了;马特·达蒙演的是胖虎,想谋杀大雄,结果NO ZUO NO DIE,把飞船搞爆炸了;旋转的永恒号是竹蜻蜓,女儿的书架是大雄的抽屉……经典的机器猫故事,文科生都能理解了对不对?        第3层次:理科生的理解        对于理科生,或者用理科生的层次来要求自己的人,《星际穿越》则有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详解。比如,让人类吃不上东西的枯萎病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主角们到了外太空只能接受信息却不能发回?为什么一颗异星上的海洋,只到脚脖子那么浅?这时候,网络时代的力量便体现出来了,各种“Q&A”迅速涌出。        例子        关于书房盒子:主人公最后落入了一个由书房组成的高维空间,正确地说这是一个四维超正方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。电影中的五维,实际上包含了时间这一维度,多出来的那个空间维,则是可以让库珀迅速回到太阳系的捷径。很多人的理解是,人类无法改变过去,而该片其实也没有颠覆这个设定,因为片中的“时间”并不是线性的。        关于逃离黑洞:库珀手动操作飞船环绕黑洞旋转,借助的是引力弹弓效应。这个原理有点类似大车撞小车,如果小车比大车轻很多的话,大车只会损失一点点速度,而小车会以大车速度的差不多两倍飞出去,这里引力就起到了撞击的作用:黑洞动量的一小部分传给了飞船。        第4层次:科学家的吐槽        虽然《星际穿越》有著名物理学家基普·索恩的坐镇,普通人也许会“不明觉厉”,但对于一众真正的科学家来说,还是要好好挑一挑刺的。        天体物理学家罗伯托·特罗塔:看不见燃料箱!要进行星际太空旅行,你需要大量的燃料,飞船一大部分质量都应该被燃料占据才对,难以想象永恒号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。这个问题在他们抵达土星时就非常明显了:怎么减速?你得在飞船前面装一个大火箭,和你开始用来加速的火箭一样大才行。电影里那点儿反推火箭实在是太小了。        天文学家菲尔·普莱特:库帕成功驾驶飞船穿越了虫洞,在另一边他们发现了三个行星——不知怎么的它们围绕着一个黑洞。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。这些行星从哪里得到热量和光线啊?好像没有恒星不行吧?热量肯定不是来自黑洞本身,因为接下来库帕无可避免地要下到黑洞里面,他也没被烤熟。这些行星明明附近没有热源,不知怎么却适宜居住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《星际穿越》影评解读:最大的“反派”是时间